五千年铜文化能重回人间吗?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创新人才 我国首期铜雕艺术人才培训班在杭开班
怀着对铜雕艺术的兴趣和喜爱,3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匠人”学员走到了一起。昨日上午,由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铜雕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在杭州举行。
这是铜雕艺术方面首个面向全国的专业培训,也是首次被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是弘扬国家“工匠精神”,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储备、传承和发展铜雕艺术产业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
为什么落脚杭州?
原因之一是杭州有铜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成立于2013年底的国家艺术基金,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传播交流推广、艺术人才培养和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等方向进行资助,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门槛”有多高?“桥”有多窄?每年申报的项目动辄几千!
2016年度铜雕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就是从4000多个项目中“过五关斩六将”通过评审立项的。
为什么能立项?有赖于上千名专家共同的“眼光”。自青铜时代开始,铜始终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然而有五千年历史的铜文化,在近代却开始走向困境,出现了断层。民间铜艺和铜材质消费品稀少,工匠后继乏人。评审组专家认为,对铜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
而人才培养项目最终落脚杭州,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说,跟铜雕艺术在杭州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杭州有朱炳仁这样的铜雕艺术创造者,作为铜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其艺术传承与创新基地——位于杭州河坊街的铜雕艺术博物馆,铜雕艺术不仅被传承,还在创新中被发扬光大。
朱炳仁最近看了《百鸟朝凤》,非常感慨于影片中文化传承的悲壮故事。联系到铜雕艺术,他希望铜雕艺术能在传承与创新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让逐渐淡出的铜文化重回人间。
而要实现这个愿景,靠一己之力及集团的五百多名工匠还不够,要靠更多的人来推动。
“匠二代”和各方精英都来了
用更开阔的视野和能力一起推动铜雕艺术
32名通过公开招募最终被录取的学员,就是推动铜雕艺术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员们来自浙江、湖南、云南、贵州等16个省份和地区,都是相关行业的佼佼者。学员中不乏享誉传统金属工艺领域的“匠二代”,有广式铜雕传人、乌铜走银传人、苗族银饰传人,还有珐琅、水晶、铁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铸剑师、雕塑师等各界精英,以及在读的硕、博研究生等青年才俊也在其中。
为什么要来学铜雕?一位精通琉璃技艺的学员说,不光是来学技艺,还要学习艺术创作理念,因为艺术之间能够融会贯通,可以交叉创作。
主办此次培训的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对2个月的课程设置非常精心。很多“大咖”都出现在授课导师名单上: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民俗学家徐艺乙、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杨、“朱府铜艺”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朱炳仁和朱军岷等。
而一系列的跨界对话和艺术讲座非常具有开放性,《中国文物保护与铜雕艺术修复》、《熔铜艺术诞生及其国际艺术空间》、《铜艺术文创品及旅游市场的开发》等课程,不仅包含专业技能的培训,还立足开拓学员思路和视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意图很明确,也很美好: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培养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专业艺术人才,培养铜雕艺术和文创产业领军人物。